有这样的一些孩子,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都不想报名参与,成绩不好导致不想面对学校环境和人,对老师以及家长的态度不屑一顾,负能量比较多一遇到身边的小事就反应过激。
甚至,马上即将要期末考试了,回家之后不写作业也不看书,问孩子为什么,回答道:再怎么复习也还是那样,反正考不好,还是算了。孩子的自暴自弃真是让家长失望透顶!
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原因是习得性无助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自身行为不符合仁义,自己抛弃自己。
自暴自弃是孩子逃避现实的消极无助感,是对各种希望的迷茫感,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感。
究竟是怎么样的力量才使得孩子自暴自弃?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这里的学习是一种被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被动学习,最终产生了听任摆布的行为。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狗和大象的故事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实验结果名词,由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通过研究动物提出的。
实验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些残忍:
起初,把一条狗关在一个房间的笼子里,房间内蜂音器一响,就给笼中的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当然也不至于电死这条狗)。
狗因为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
多次实验后,只要房间内的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了。
后来,在蜂音器响之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是一听到蜂音器声响,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还有一个是大象的例子,在泰国,有很多长得高高壮壮的大象,被驯象人拴在小小的木桩上。
木桩细细小小,大象粗壮的大腿使劲一拽可能能挣脱。但是大象从没想过挣脱,尽管对它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拴在木桩上。只要一想逃跑,绳索上的倒刺就会让它痛不欲生。
久而久之,大象也就放弃了挣扎和逃跑。就算现在它们已经长成了大象,也已经顺从于现状了。
它本可以依照现在的力量完成逃脱,却已经适应了这种无法挣脱的假象,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的表现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奈何,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他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他自设阻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比如,他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他会认为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
孩子的自暴自弃习得性无助和家长的关系很大
很多家长会经常用些口头禅: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你学死了也就这个样!下次再考这么差就别回来了!我们家只要100分,不要99分!
总是被家长责骂和数落,孩子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成绩的提升也是遥遥无期!
这样的孩子经历被父母一直呵责的多次失败,形成了不思进取,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的状态。
家长的打压以及对孩子的不认可,造成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父母都不会对我满意!
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有三点原因
一是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一部分孩子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这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自暴自弃。
也有另一部分孩子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无助感与失尊感都是通过以上”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二是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旁人的打击)
绝大多数孩子刚开始都是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孩子们对新奇事物也充满了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只是有些孩子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周边大人(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通过打击孩子的方式,想让孩子学会化解压力为动力,但很多的家长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孩子是否拥有这样强大的内心,能不能够化解压力为动力。
在孩子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孩子就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在旁人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
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在家庭中家长的不恰当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三是不正确的归因(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习得性无助”的主要根源在于孩子的归因方式。就是孩子在为各种失败找原因,找到最后还在找到自己身上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因为长期的学业不良、因为家长的长期打击,孩子就是真的归因到自己很“笨”。
从而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再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不能自拔。
家长怎么陪孩子一起解决“习得性无助”
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平时的教育方法。所以,家长首先要自我检讨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一、把关心孩子成绩转变成关心孩子
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家长的目光不能完全聚焦在孩子的成绩这个点
家长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实际上家长自己知道我们自身并不完美,凭什么你为孩子制定了标准就会完美?
要是没有了学习成绩这件事,你将会怎么关心你的孩子?要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需求,体贴孩子的内心变化。
二、言语上从唠叨打击转变成赞扬鼓励
无数的案例让我们知道父母的“语言暴力”是有多么的危险,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有多大的打击。
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闭嘴再闭嘴,各种负面的、贬低打压的言语根本就不在家长的词汇中。
多掌握一些赞扬鼓励的语言方法。
三、找到一些可以让孩子提升自信心的事情
也许孩子成绩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强;也许他表达能力弱,但是运动发达。父母要做的就是找长处,找长处,找长处。
找出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机会显示在这些方面的技能。就像有一排黑暗的屋子,家长点亮了其中几间,剩下的屋子也有了光明,点亮的屋子灯越亮,黑暗的屋子就也越亮了。鼓励孩子的优势,缺点也就不突出了,孩子也更有自信。
所以,一定要找到孩子擅长的事,从最近的最容易建立自信心的事着手,陪孩子一起,不断鼓励。终将走出无助困境。
防患于未然,提醒那些一直还在用言语打击孩子的家长,也尽快收一收言语。
习得性无助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是个积累的过程。今天的孩子还没有自暴自弃,等哪一天突然发现了再来解决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