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观花和孔子观欹器的两则小故事和孩子说谦虚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须懂得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时时保持谦虚方能以低姿态向他人学习,也才能有更多成长的机会。真正谦虚的人,能够深刻地看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准确地估价出自己的天赋与潜能。面对广大未知的世界,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不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一种永不言败的进取心。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须懂得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时时保持谦虚方能以低姿态向他人学习,也才能有更多成长的机会。真正谦虚的人,能够深刻地看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准确地估价出自己的天赋与潜能。面对广大未知的世界,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不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一种永不言败的进取心。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做不了别人家孩子?孩子不是机械体,这里安装一个功能,那里填补一块漏洞,就能成为家长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孩子是生命体,有着自身的发展性和可塑性。决定一个孩子能不能是个普通孩子,是个优秀孩子有三点:家庭环境、遗传基因和终身学习能力。降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敢于接受孩子的平庸,这样不至于过多的焦虑,平等的对待孩子,重点是孩子需要掌握终身学习。孩子能不能出类拔萃,关键在孩子自身,和家长操碎的心关系不大。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长成我们预设的模板,而是不断教会孩子各种技能,让孩子逐渐掌握,进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然后家长才能全身而退。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孩子才能逐渐独立。掌握这三部,孩子离独立就会越来越近。首先是信任孩子,才能让孩子敢于独立。其次是教会孩子,才不担心孩子能否独立。最后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实践真正独立。
“过犹不及”是一个成语,故事出自《论语》先进篇。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家庭教育中过和不及都不行,家长需要掌握的是在过和不及中间,核心就一个字:度。如何把握“度”?其实需要家长能够建立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反思,不断修炼和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草案中有一句话:“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孩子呱呱坠地期间是母亲休产假和父亲休陪产假,那么孩子如何抚养长大到一周岁,这个期间就是用“育儿假”来共同养育孩子。
2021年的全国两会,政协委员马光瑜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让学生做完作业再回家,减轻家长的负担。你说支持不支持。
爱孩子没有任何目的性,也不需要任何理论支撑和认知掌握,这是一种本能的爱。但教育孩子不能靠本能,因为本能驱动时是一方的本能需求被满足的同时,另一方的本能需求被剥夺。与“本能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群家长,称为“精益父母”,是那些在育儿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实践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能够不断反思和学习的优秀父母。
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道理孩子还是不听?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逃脱不了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是三种: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这个学期是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关键学期,也是其他年级即将跨入更高年级的转换学期。家长选择在开学第一天或前一天与孩子来一次简短的沟通。回顾下上学期,展望下新学期,多说些鼓励的话,为孩子这学期的开学定下基调很有帮助。
所谓的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在专门领域培养人才,是面向所有人提供个人发展的教育,即我们了解的专才和通才的区别。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让孩子应付考试的专能,而是能更好应对人生的通能。这样说来,尽早的关心孩子的通识教育似乎也就有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