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专业做父母

小沙弥观花和孔子观欹器的两则小故事和孩子说谦虚

故事一:小沙弥的故事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

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院里剃发沐浴后,就变成了一个干净利索的小沙弥。

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又开始教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

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

例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一天,法师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上,它便又收敛了它的香芳蕊……”

“那它晚上有没有吵着你?”法师问道。

“没有,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会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下,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喏喏地对法师说:“弟子知错了!弟子知错了!”

小沙弥谦虚的故事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须懂得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时时保持谦虚方能以低姿态向他人学习,也才能有更多成长的机会。过多的炫耀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收获一点点就自满自大,只能让自己止步不前,破坏潜心精进的心境。

成熟的谷穗,总是谦虚地地下头;勤奋的蚂蚁,总是悄无声息。做人不可自视其高,夸夸其谈,眼高于顶,必须要懂得谦虚。一个高傲自大的人,表现狂妄,实际是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看不到真理与事实。

真正谦虚的人,能够深刻地看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准确地估价出自己的天赋与潜能。面对广大未知的世界,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不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一种永不言败的进取心。

 

二、孔子观欹器的故事

欹器(欹qī,奇+欠=歪斜而后张口吐),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篇。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座右铭”。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

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

孔子观欹器的故事

荀子在文章《荀子·宥坐》第一段就记叙了孔子师徒关于“宥坐之器”的对话。

相传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

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

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就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

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