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专业做父母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教育如同雨水般润物细无声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因为雨水,春天有了百花齐放,一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让我不禁想起我们家庭教育。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如这雨水一般,于细微处浇灌,于无声中长成。

 

钱学森的家庭教育身教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不仅在科学上有伟大成就,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值得很多父母学习。

父亲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母亲蒋英是一位音乐家,在这个家庭中,钱永刚兄妹深深体会到了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身教”重于“言传”。

因为钱学森和蒋英的工作忙碌,所以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中,爸爸和妈妈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他们兄妹。

后来,钱永刚问母亲,蒋英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

钱永刚一直铭记着这句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钱学森夫妇一直都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比如,喜欢读书是钱家的家风,但钱学森夫妇从未教过孩子如何读书。

下班回家,父母往往继续忙着工作,上行下效,孩子们也拿起书本学习。

所以,在钱学森家,有关读书的要义,孩子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

钱永刚小时候读书,一点也不带功利心,一切都凭兴趣。

小学二年级,他就开始抱着大部头的书看。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身教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写过一本书《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书中提到了他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自己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郑渊洁的父亲叫郑洪升,在郑洪升看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郑渊洁说,从他出生起,见到最多的场面,是父亲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

父亲郑洪升是抱着一岁的儿子郑渊洁看完《资本论》的。

郑洪升说,家庭教育关键看父母当着孩子干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对孩子的影响,说的都没有用,反而有时还会起反作用。

在郑渊洁成为父亲后,继承了家教的衣钵。对于孩子,只做不说。

换句话说: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郑渊洁在写《童话大王》的时候,每天都坚持凌晨4点半起床,写作到6点半。

这样坚持早起,又坚持写作的好习惯,让孩子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勤奋,也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没有出现一丝懒惰的行为。

郑渊洁的这些好习惯,都在他育儿的过程中对孩子们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以至于女儿郑亚飞最后在高考中一举夺魁,被美国的6所名校相继录取,拿到了全校唯一的30万元奖学金的名额。

 

郝景芳回忆父母家庭教育的助推

科幻作家郝景芳,作品《北京折叠》曾获得第74届雨果奖,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郝景芳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期末考试一直都是年级第一,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又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和国际奖项。

郝景芳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检查过她的作业,也不会催她写作业,父母也不曾给她报过培训班。

就连郝景芳的母亲也总是这么说“我也没有怎么特别培养,平时不管她,她都是自己学的。”

但郝景芳却认为,这一切其实是父母在“助推”她的成长,最重要的助推方式就是带她阅读。

郝景芳回想起母亲带她阅读启蒙时提到三个阶段。

带她读书阶段,就是通过每天温馨的夜读,让故事从耳朵进入心里,让她爱上故事。

让她寻找阅读乐趣阶段,在小景芳的童年,让她自主阅读喜欢的书,通过兴趣爱上阅读。

带她接触更好书籍阶段,当景芳已经把读书当成习惯的时候,父母帮她找到文学经典。

郝景芳甚至认为,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是啊,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

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

孩子从家长隐蔽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意图。

当然,这需要家长极高的育人素养与智慧,需要家长持续的学习、反思与感悟。

很多家长操心操到心碎,只因缺少教育智慧,许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无需学习,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殊不知,社会在发展变化,如果一个家长不重新认识自己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价值定位与方式方法,用孩子这双新鞋是走不了你原来的老路。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