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专业做父母

双减又一指南,符合这四条定性为学科类校外培训

本次“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学科类培训的校外辅导机构上了紧箍咒,比如新东方、学而思这些针对K12领域语数外补习的机构,明显属于严管对象。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机构打着“擦边球”,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混合,给鉴别定性提出了很多新问题。

学科类校外培训

最近,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指南》明确了鉴别依据,即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对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考量。

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很明显,艺术类培训,比如舞蹈、画画、书法、乐器、唱歌、球类运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培训均不属于学科类培训。

 

如何确保各地鉴别工作的科学性

现实中培训项目内容繁多、形式多样,而且涉及很多学科专业内容,有时候难以直接作出分类判断,因此《指南》特别要求各地建立专家鉴别制度,依靠专业力量,确保鉴别工作的科学性。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管理需要,组建专家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开展分类鉴别,作出鉴别决定。

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共同组成,具有代表性。

在实际开展鉴别工作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专家组可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一案一判,提出培训项目属于“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鉴别意见。

鉴别工作不得受外界干扰,不得徇私舞弊。

比如广东省提出了量化的鉴定标准,以“培训内容”指标为例,明确提出:项目培训内容在“学科类培训项目培训内容范围”比例>50%,视为具有学科类别属性特征,即做出学科类鉴定结果;培训内容在上述范围所占比例≤50%,则暂不视为具有学科类别属性特征,待其他指标衡量比较后做进一步鉴定。

例如上海市某机构提交《古文鉴赏课》项目要求鉴定。专家组综合判断后认为,培训内容包含了很多汉语拼音和字词的学习,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内容重合。以教师带读、学生跟读为主要形式,以文字、拼音等的讲解、重复练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经典诗文,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因此该项目鉴定为属于学科类。

又例如浙江省对《口语表达训练》进行审核鉴定。市级专家组认为本套教程的教学目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知识点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相似度过高,部分篇目相同;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练习、品味、感悟、对话等,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方式基本相同;评价标准也基本一致。最终,专家组一致认定该课程属于学科类课程。

 

对校外培训机构有什么规范要求

虽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来作出学科类培训的鉴别决定,但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是工作的基础。

《指南》要求强化机构行业自律,培训机构应落实自主管理责任,对项目类别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自觉按照“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相关管理要求,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