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专业做父母

教育方式:女儿不肯读书,爸爸带她在烈日下挖4小时藕

最近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视频被刷屏了。4月24日,湖北咸宁,视频拍摄当事人叶先生称,孩子11岁在叛逆期不肯读书。

于是就在烈日当头时候带她河里去挖藕尖,让她体验她父亲和爷爷的日常劳作。

女孩子足足晒了4个小时,脸都晒脱皮了。叶先生表示心疼也要忍住,不吃读书的苦就必须吃生活的苦。

这种教育方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基本是两边倒的状态,微博发起的投票显示了八成以上的人选择了支持。

 

理解支持这位父亲行为的观点认为

沉默是金:自己的孩子自己打,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有几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

这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可能是这个父亲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爱我家:支持。孩子小,心智不成熟,需要大人的教育、引导,一味顺从孩子,这不是育,而是溺。

开心就好:支持,这算啥,现实比这难受多了,适度的磨炼挫折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非虎队王哥:这个教育很好,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被俺爹拉倒地里干了半个月,后来自己都知道好好读书了。。。

雪里乡:我家的小孩有时也这样,看了这个视频我深有同感。我的观点是对于一些贪玩,不爱学习,不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追求上进的孩子让她从小吃点苦是好的,只有在让她吃苦中才让让她体会到什么样的生活是她喜欢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她不喜欢的,让她从小就有一种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的动力。

对于我们广大出身平平的平民百姓来说,不要去幻想我们的孩子会像爱迪生那样将来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成材。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品尝不到苦,就不知道什么是甜!

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

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观点认为

彩羽苑:不支持,我认为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秀明育儿赋能导师:不支持这种教育方式。父亲的这种做法是用大人的苦强制转嫁在孩子身上,其实是一种思想绑架,忽略了孩子的本体感受,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可能暂时有效,但孩子在后面的时间会选择更多的逃避和恐社,因为家长没有真正解决孩子的根本问题。

孩子在叛逆期不想读书,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的信号,我们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从内心上去沟通,找到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共同去讨论作出选择。

当孩子感觉到被爱和被尊重了,他的人生希望才会被点燃。

家长根本不懂教育。家长以为毅力是锻炼出来的,其实毅力不是硬着头皮,而是内在的兴趣。家长日常劳作这样,说明家长就不喜欢动脑筋解决问题。

书玥说育儿:不支持惩罚,支持体验。搞清楚不肯读书的真实原因,找到原因背后的心理动机,不评判不指责!说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分析不讲理!让孩子做她现在愿意做的事,在过程中发现她的兴趣在哪里,从兴趣入手,开始启发引导!

 

还有一些“人间清醒”的观点认为

其实都差不多。读书读好了当高级牛马,读不好当低级牛马。

大家都是耗材,路的尽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位父亲没有认清这个道理,不能怪他。

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首先孩子只尝到了不读书的苦头,却并未尝到读书的甜头;很多时候现在的家长都只知道要先吃苦,才能有好的将来,但是好的将来是什么却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才是问题。

你既然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读书让她来体验一下农田的辛苦,那在孩子愿意读书的时候,你让她体验了“方为人上人”的生活了吗?!只有惩,没有奖,对孩子其实是不公平的。

学习和不学习的都会遇到生活,生活中的苦大家都会有,只是劳力苦更让人觉得辛苦,起早贪黑、脏活累活、朝不保夕

 

为什么要鼓励读书?

老话常说“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读书让你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读书,不能让你迅速获利,但是可以让你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生活选择你。

高的学历,选择高的起点,读书可以让你选择更好的环境,选择身边相处的人,和你的另一半。

越往上,越有更多选择,越往下,越是被选择。

 

父母的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谈不上高级或低劣,家长自身受教育的情况和育儿理念区别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出于自然反应,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能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

感受生活的苦,进行劳动的体验也是这位家长的无奈之举了。因为当下,似乎找不到比这种方式更能让孩子“领悟深刻”的方法了。

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专业的父母,离不开对家庭教育的学习理解和执行。教育无小事,家长对孩子关爱的本性没错,教育方法要多改进。

育儿先育己,任重而道远。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