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专业做父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语言

很多父母家长,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胎教,孩子生下来后要选好的奶粉,幼儿园要挑好的,等到了上小学初中,为了进入好的学校,拼了老命要买老破小的学区房……

凡此种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父母家长舍得做各种投资,拿出自己最好的给孩子,因为相信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过,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对孩子最好的起跑线,不是这些学区房,而是父母家长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

 

为什么说父母的语言是孩子的起跑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在三岁前,孩子与孩子之间,除了外貌和性格,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别吗?

著名的育儿类书籍《父母的语言》提到,除了外貌、性格以外,三岁小孩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能力、学习能力、成功能力、潜力等。

儿童出生后每秒钟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经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

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3岁的孩子和父母的交谈次数,以及这些孩子后来的智能发展情况,发现父母与孩子的大量交谈能够使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力。

也就是说,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前三岁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在于孩子早期能够听到的语言和词汇量。

所以,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

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多少、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智商、词汇量和学习能力。

有这样的起跑线,家长父母必须要优先投资!

 

掌握正确的父母语言,可以使用3T原则

人人都知道语言对孩子的好,可以偏偏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么办?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也提到了用一个方法,叫做3T原则。

什么是3T原则?简单来说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都是T,包括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什么是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就是要把孩子的情绪、感觉讲出来。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及时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同时儿向语言(婴儿语)是获得孩子关注的良好方式。

在图书馆,有一个妈妈一直在给三四岁的孩子读书讲故事,一本接一本,一个接一个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可是,孩子的心思好像完全不在妈妈讲故事这,当孩子拿一下其他东西或者课本就会被拉回来坐好继续听。从孩子呆滞的目光能看出孩子早就听烦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和孩子没有共情关注的反面例子!

那么,父母如何能够做到共情关注,需要三个步骤来完成:观察,理解,行动

孩子一般都有自己所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有的信号,作为父母要能够经过细心观察,这个时候的妈妈通过孩子的举动,应该早就观察到孩子的不耐烦了。

理解需要家长和孩子达到“心有灵犀”,这个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步。父母不能把三四岁的孩子想象成和你一样的成年人,具有稳定成熟的心理和动作,要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耐烦,是因为没有了兴趣,孩子此刻的兴趣已经在其他物件上了。

当父母完成了对孩子行为的观察,理解,接着就要采取行动了。

此时,父母就应该顺着孩子的摸的拿的物件进行描述,说说孩子关心这个物件的形状、颜色、大小、用法等等。

这样孩子才会关注这个物件,介绍完物件之后也可以引导孩子继续回到故事书中来,如果孩子对故事书中的某一页特别感兴趣,可以和孩子一同再来仔细看看这一页,进行新发现和新描述。

总之,就是不断的去发现孩子所发现的,如果孩子不情愿地去做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很难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东西,导致学习能力变弱。

 

什么是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顾名思义就是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而且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必须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交流,通过交流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这些词汇语言的使用方式。

邻居有一个小孩,夫妻两在镇上服装厂工作,孩子俩交给奶奶照看,奶奶每天看电视剧,小孩就在一旁玩玩具。

夫妻俩每天回来对小孩子说的更多的是“今天乖不乖啊”,然后就各自玩手机去了。

前一阵子,听到他们在说,小孩四岁了,都不怎么会说话,要找个时间到县城的医院检查一下。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和孩子没有充分交流的反面例子!

经常看到一家之中有了孩子之后,家长的长辈来逗孩子,都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刺激。

不仅仅是孩子婴儿期,在孩子的幼儿期,父母家长也需要不停的和孩子讲话。把日常生活进行语言的描述讲给孩子听

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描述日常生活,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描述日常生活是比较絮絮叨叨的事情,可能有人认为我们是话痨。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通过我们的描述让孩子沉浸在语言环境的好方法。

通过讲述不仅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我们的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刺激大脑运转,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和开发。

现在一些家长玩手机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要多跟孩子交流,不是零散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类别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充分交流的时候,家长少用“这个”、“那个”这样的代词,要直接把物件的名词说出来,这样孩子才会听得更加清楚。

同时,家长还可以脱离语境和孩子交流,比如今天上午去过动物园,下午回到家不在动物园现场也可以和孩子充分交流,这脱离语境,孩子才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词汇来理解未知概念。

 

什么是轮流对话?

轮流对话,就是不要只是父母在说而孩子没说。轮流谈话是3T原则中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对儿童大脑的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简言之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亲子互动交流方式。

和孩子对话,家长不能做“聊天终结者”,就是父母说完一句话,孩子回答了一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对话属于封闭式对话,比如“那是什么?”、“这个字怎么读?”、“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这种对话的轮替,对于孩子词汇的积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答案都是固定的,不需要思考直接大脑搜索答案就可以了,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对孩子多提问开放式问题,不仅能够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还可以激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思维发散,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和开发。

比如“你喜欢昨天吃的午餐吗?为什么呢?”、”“你最喜欢读哪本书,为什么呢?”

当我们把问题抛出去之后,孩子接过我们抛出的“球”,真正的轮流谈话开始了。

紧接着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想法和鬼主意,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被充分发动,思维极度活跃,孩子在独立中思考,最终的回馈就是孩子的思维得到开发,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父母的语言》出自于芝加哥大学博士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之手,《父母的语言》是达娜博士30年的科研成果,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激起了无数浪花。

 

3T原则还补充了一个T

和孩子良好的语言沟通,包括了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最后还有一个T,叫做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如今我们都身处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我们都被电子产品深深吸引,并为之痴迷甚至着魔,孩子也不例外。

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电子产品是3T原则顺利进行的最大绊脚石,如果做不好最后一个+T,3T原则也将成为鸡肋。

电子产品的存在,本身就不符合3T原则,它都不能给予孩子共情关注,更不能和孩子充分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轮流谈话。

因此父母在运用3T原则的前提,必须要先做到+T原则,孩子在与父母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形成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父母的语言,是朵花,也是毒药,既能为孩子的路铺满香花,也能让孩子的路扎满荆棘。

父母的语言,决定孩子未来的路! 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出一个精彩的世界。

早期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今后在学业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线”不是昂贵的补习班,更不是家长哄抢的学区房,而是最便宜的资源——父母的语言。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